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青山绿水藏佛意——太平山的记忆
2023-06-07 14:20:37          来源:龙山职中 | 编辑:朱柯源 | 作者:王伯宝          浏览量:34668

作者   王伯宝

太平山寺是湖南省龙山县近郊的一座寺庙,邂逅太平山,是在十年前的一个上午,那时镇日长闲,心灵的湖泊快成死水,俗人俗物已激不起丁点涟漪。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初衷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实现天下太平,因此“太平山”这名字本身藏着佛意。我慕名而访,从县城到太平山段丹霞地貌特征尤为明显,山底、山顶多是青翠欲滴的树林,山腰多是红艳艳的石壁。与人的秃顶不同,这一带的山光秃秃的地方在山腰,这些石壁是红色的,抬眼望去,好像红色的云霞在山间飘荡,这就印证了黄叶先生对联中的“平地起丹霞”之句。

山与人一样也是有骨骼长相的。成为风景名胜的山,它的骨骼长相与众不同,这一带的山,长相及情态与佛门圣地是极其匹配的。山的长相各异,有似狮似虎、似佛似仙、似城堡似佛塔等等。山的情态不一,有窃窃私语的、有默默不语的。有匍匐着,有挺立着。有的端庄,有的妩媚等等。太平山山麓的河水看上去很静美,有的蓝如水晶,有的绿如翡翠,有的沉静如白练。往下走,河水的性情,有刚如猛虎的,势不可挡;有温柔如美女的,以柔克刚。河床底子多是青岩,河水与河床有时像一对情侣,有时像一对冤家,河水刚柔并济,河床纹丝不动,它们时而缠绵,时而撕扯,日积月累,河床上留下塘、沟、坎、屿、坻的印痕;若遇雨水暴涨,河水就像一条巨蟒,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毅然决然地离开河床奔向远方了。不得不令人惊呼的是常见屋大的青石屹立河畔,这些巨无霸是怎么来到河畔的?起重机难以挪动它们半步,难道真的是神仙所为?民间风水传说,左青龙,右白虎是风水宝地,此地段有青龙、白虎、丹霞等等,起雾了,雾气在丹霞的映衬下,给人紫气东来或祥云焕彩之感。

得道高僧会在此地开堂讲经的,风水最佳处是太平山寺庙所在的山。此处的山像一头站立着的大象,后门的山像大象的头及鼻子,前门的山似大象翘起的臀部,此山名叫象山。象山的腰部更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三十米高的暗红色石壁像是被天工用斧子削过一般,垂直且光滑得寸草不生,更不用说有鸟兽驻足了。仰望石壁给人无欲则刚之威严。这石壁像是菩萨披在象背上的一片大篇幅经文。寺庙就建在大象厚实的背及略微翘起的臀上,大象是佛教的吉祥物,因此在象山修建太平山寺庙是佛缘与风水的最佳结合。

县城至太平山段的河流,时而似九曲回肠,时而显现惊涛骇浪,时而又静美如许,像极了戏剧般的人生。前半生为名利而奔波,经历了惊涛骇浪、大开大合,后半生看淡名利、与世无争,乃至看破红尘甚至参禅修行,从而心如止水了。这河流的寓意与佛意是那么高度契合,青山绿水藏佛意是此山此水此境的最好写照。须臾间,转过一小湾,一栋插有旗杆的楼阁落入我的眼帘,如一道佛光在我心中拂过。

回想那时的太平山,与其说是矗立在山巅,不如说藏匿于枝头。淡红色庙宇,颓圮墙壁,没有修行的禅师,逝水年代也斑驳了寺庙,与秀丽的山体相比,着实逊色不少。即便如此,我还是要亲临目睹,攀爬之路是极其陡峭的,被踩踏得残缺不全的台阶几乎垂直而上,两条锈迹斑斑的大铁链颤颤巍巍地匍匐在台阶两旁。此时我,只有想象着那些武侠片中飘过健步如飞的和尚,而我只能背对着悬崖小心翼翼地握紧铁链往上爬,手脚在不停地打着颤,生怕稍有不慎坠入千米悬崖。我情不自禁,却又十分害怕的向下瞟了几眼,山麓处的河流绿如翡翠,蓝如金发女郎的碧眼,或许,痛并快乐着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主持的“道姑”也就是在菩萨面前说香客们的好话,并说自己是金口玉牙百说百中,香客们按她说的做会百做百顺。香客们虔诚地奉上自己的义施钱。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这座石头山的山尖竟然有泉水流淌,掬它一口,甘甜可口。香客们本来就对这山尖来泉感到奇怪,这泉水还被“道姑”们说成是神泉,还说这斋饭、米豆腐、汤圆、甜酒是用这神泉煮的,吃了就百病消除,好运亨通,因此山上的熟食销行得很。或许是,这就是人间烟火气吧。

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太平山上当然没有住过仙人,所谓人杰地灵,是有几位名扬四海的人与太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加上一位得道高僧当过太平山主持,给本以“奇、险、俊、秀”著称的太平山增添不少传奇色彩。红军时期,土匪们被贺龙的红军围困在太平山上一月有余,土匪们居然还能从山泉里抓几条活鱼扔下山。太平山麓有红军的钓鱼台,贺老总稳坐钓鱼台、运筹帷幄,飒爽英姿。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观瞻半部龙藏,亲临太平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下遒劲有力的“太平山”三字。湘西州文联主席黄叶先生为太平山山门撰写楹联:“青山藏佛意,别开生面,云雾蟠根,喜芳草萋萋,澧泉流韵,酉溪弄棹,亮垭呈祥,万顷烟波汇大千;平地起丹霞,高筑福台,楚天极目,看红尘滚滚,六祖披荆,良价光宗,宏松贯日,五分禅界显曹洞”。此联文采飞扬,意境开阔,上联由太平山的河水联想到了汇聚万千的酉水、澧水,甚至想到了烟波浩渺的江海;触景生情,下联很自然地写到六祖慧能显灵封宏松禅师为中国佛教五系之一曹洞派第四十七代传人的传奇佳话(据史料记载是光绪皇帝封的)。这一长联彰显了黄叶先生汪洋恣肆的文风及容乃百川般的开阔胸襟,字里行间透露了黄叶先生对太平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宏松禅师的敬佩之情,“高筑福台,楚天极目,看红尘滚滚”,更像一句禅偈,此句是观寺得禅的写照,此联在描绘山川河流的对联中是上乘之作。贺龙元帅、章太炎先生的革命活动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实现天下太平,其革命的宗旨与佛教义的终极目标相一致的,赵朴初先生和黄叶先生对佛教教义的参透程度胜似佛门中人。

寺庙是佛教文化及典藏的集中地,僧侣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光绪年间,太平山寺除藏有半部《龙藏经》之外,另一大亮点是候选教谕彭琛撰写的祭典宏松禅师的《松月塔文》。彭琛文言功底扎实,文辞优美,立意深远,《松月塔文》堪称文言写作典范,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点面结合高度概括了宏松禅师的参禅悟道的经历。宏松禅师本人是勤奋好学的,但其参禅悟道的经历可以说是坎坷曲折的,他始终秉持普度众生的宗旨,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徒步化缘,朝山求教。其强烈的求知欲及惊人的毅力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

全文的总起句:松游禅门访道久矣!从与大禅师们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窥见宏松禅师参禅悟道的过程。松曰:“花香无意,鸟语有心”,说明宏松禅师很有参禅悟道的潜质。宏松禅师三年两次朝拜峨眉山寺庙时,面对大禅师提问,第一次,松茫然,第二次,松未悟,可见光有慧根不行,还需大师点化,才能打通任督二脉。宏松等人进陕,访龙亭山,曹道长引用神话传说(得毋钟吕二祖师点化耶?不然,银工何习乎?)说明了大师点化的重要性,宏松禅师进京,投龙泉寺,本然大禅师问宏松:“何为道?”松曰:“不知,但知饥食倦卧尔”,松的回答带有自嘲的意味,但松知道本然大禅师是真禅,于是就在龙泉寺整日参求,最终修成正果,以他所对的禅谒为证,本然禅师曰:“道无传授,不从外得”,松以谒曰:“以心印心,本自现存,直下承担,自性主人”,意思是老师只起开导和引导作用,学习要靠自己,人要了解自己的禀性,做自己的主人。宏松禅师从微观上进一步地阐释了道需要自己领悟的观点,本然禅师肯定了宏松禅师在参禅悟道方面的智慧,问他有何志向。宏松禅师开始回答:“誓与众生,共成佛道”,但面临本然禅师的追问,最后只能说出:“愿领龙藏,以示将来”,意思是我虽然不能普度众生,但希望能领到《龙藏经》让后人学习。

在其他资料中显示,宏松禅师在封疆大吏左宗棠的引荐下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于是就有被封为中国佛教曹洞派第四十七代传人之说,光绪皇帝赠送半部《龙藏经》给宏松禅师。宏松禅师能够得到左宗棠及皇帝赏识,可见他在佛学上的造诣很深,可惜宏松禅师发迹之时正值乱世,封建皇权岌岌可危,不然勤奋的他,或许在皇权加持下,在佛学领域定会有更大建树的。

这篇隐没于深山的《松月塔文》令人叹服,太平山真有大师在!宏松禅师参禅悟道的执着精神令人敬佩,对太平山也更加肃然起敬了。

责编:朱柯源

一审:朱柯源

二审:刘寒蓉

三审:向波

来源:龙山职中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